回顧中國改革40年之能源發展概況

提供者:周承志
40年前今天(19781218)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的第11次三中全會[1]提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發展方針,爾後配合此方針推行多項經濟改革政策,吹起中國經濟發展的號角[連結1]。在1978年的三中全會下,鄧小平指出如果要實現中國現代化,需要多方面的改變中國之生產及管理方式,且有必要參考西方國家的經濟體制,導入其經營方法與管理方法,提出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模式,也因這樣的思維奠定了中國經濟發展改革之路[連結2]。因中國於1978年起藉由經濟改革作為,其經濟規模由原本3,679億人民幣逐漸成長至82.71萬億人民幣(2017年底),成為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而中國經濟總量也由1.8%(1978)成長至16%(2017),推算19782017年中國GDP之年均成長率達到14.5%。在過去中國經濟成長主要仰賴來自第二產業[2]的發展,例如第二產業在19792001年間平均年成長率達11.3%,而推升第二產業成長主要行業別來自於能源工業(煤炭、石油、電力)、機械電子工業(機械、電子)及輕紡工業(紡織、輕工)等項目。因為前述產業的成長,帶動中國經濟起飛,但也讓中國能源需求量快速增加。[連結3]
中國於1992年前屬於石油出口國,並透過石油出口換取經濟發展資金。但90年代起,中國因經濟發展起飛的關係,對能源需求量大增,在1996年起中國成為原油淨進口國,而執政當局也擬定了「兩種資源、兩個市場」[3]的經濟指導方針,以作為1997年後之經濟改革之推動政策。其中國外資源部分,特別著重於能源與礦物資源的取得,並積極併購海外能源公司,如中石化、中海油及中石油等具有國營色彩(中央企業[4])的能源控股集團,以中石油為例,於2009年收購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2011年收購加拿大天然氣公司產油權益50%、於2013年收購莫三比克氣田權益20%等。中國因經濟成長的需求,對外能源及資源需求日益增加,截止2017年底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石油及煤炭的進口國,此外天然氣進口預估至2019年底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進口國。
中國經濟成長主要是依靠第二級產業快速發展,第二級產業成長往往與能源消費連動,而經濟成長也提升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連帶著也推升中國能源需求,在過去中國能源生產與需求主要仰賴煤炭的支持,而近年中國政府致力朝向能源多元化、清潔化的方向前進,因此能源發展由傳統能源加速新能源方向轉變,也因為對外能源需求日增,中國政府配合海外市場及資源,提出一帶一路的外交政策,希望藉此開拓海外市場,並且獲取穩定能源與資源的供應。因為中國人均能源需求大增,以人均能源消費為例於2016(每人3.16頓標準煤/)1978(0.614頓標準煤/)增加了4.1倍,而中國為穩定能源消費需求,對內也積極進行能源改革工作,如在十一五計畫時,將單位GDP能耗指標納入當期計畫績效指標,截止2017年底單位GDP能耗較1978年相比累計降幅達到77.2%,為達成改善能耗數據之目標,中國致力於推動工業節能,透過生產結構優化、淘汰老舊生產設備與工廠,進而促進整體工業節能提升,推估工業部門整體節能量達到全國節能量90%[連結4]
另外中國政府也針對電網進行改革運動,採取西電東送的電網布局策略,希望能減少西部地區電網覆蓋不足,並滿足東部地區電力需求,為此更於2009年興建一條特高壓(10,000KV輸電線)2010年興建兩條800KV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用以提升中國電網的輸電能效。因前述相關策略,使中國輸電總長度由1978年的2.3萬米(220KV),但至2017(220KV輸電網路總長為68.8萬米)共成長了29倍,變電容量也從1978年的3,528KV成至201737.3KV,共成長了147倍。此外,中國也配合一帶一路的外交策略,積極向外興建跨國輸電網路,如以新疆為中心串連中亞國家電網,或向南建置輸電線路取得東南亞便宜的水力電源,同時積極投資國外電網系統,如投資菲律賓、葡萄牙、巴西、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電網,藉以輸出中國電網設備及技術。
在清潔能源的發展方面,中國風力發電及太陽光電累計量與新增量皆居全球之冠,若加上水力發電容量,中國整體電力供應比重其清潔能源約占35%左右,同時透過中國電網汰換及建置,將西部與南部地區豐沛的再生能源電力透過特高壓輸電網路,將清潔電力輸送至東部用電地區,藉以解決東部缺電及西部/南部剩電之問題,同時提高整體清潔能源使用比例,未來中國電網成為亞洲電網骨幹,並導入能源互聯網之策略,進而提高整體電網調度能力、深化清潔能源消納容量。[連結5]

觀察中國能源發展概況,在1978年改革初期,中國仍為能源輸出國,並透過能源換取經濟發展所需的資金,而至90年代起中國經濟呈現飛躍性成長,對能源的需求也使中國由能源輸出國轉變成能源淨進口國,中國政府基於經濟發展的考量,提出「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經濟發展策略,透過海外市場及資源,使中國經濟發展持續成長,也為中國產業提供更大的市場出海口。另中國政府也因應清潔能源的世界潮流,積極發展清潔能源建置,讓整體電力供應占比中有35%來自於清潔能源。
然近年中國經濟成長趨緩,由過去雙位數的成長速度,至今面臨保GDP6的成長停滯期,雖中國政府預計於2019年推出減稅策略,希望能透過稅收減少,進而增進企業的營收,帶動投資的意願。近年中美的貿易戰爭,讓中國產業陸續出走,且歐美的市場也因此發展受阻,雖中國積極開發非洲地區新興市場,但是否能持續提供中國經濟成長的動能,值得關注。倘若中國因海外市場受阻,加上減稅造成政府預算變少,未來是否能持續支持中國能源改革發展,也需要持續觀察的。若因中國政府因經濟發展遲滯,縮減能源方面的投資金額,連帶著影響中國清潔能源的發展,對於太陽光電或風力發電的發展,必當造成相當的影響。回顧歐洲地區因為歐債危機的發生,紛紛降低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躉購費率或相關補助措施,造成歐洲地區再生能源發展變緩,當時受惠中國再生能源市場需求,使得全球整體再生能源發展不受太大影響,然為全球最大再生能源設置與新增國的中國市場,若未來真的採取再生能源政策緊縮策略時,估計全球再生能源成長榮景將不在。

[連結1] 風傳媒,中國改革開放40年》鄧小平身影淡出,習近平走自己的路,但中國會被帶往何方?,https://www.storm.mg/article/722215
[連結2] 中國人民網-鄧小平紀念網,鄧小平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http://cpc.people.com.cn/BIG5/n/2014/1210/c69113-26183098.html
[連結3]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及其對世界的影響,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18/0515/c40531-29991327.html
[連結4] 中國國家能源局,改革开放四十年能源发展报告:能源消费更绿了,http://www.nea.gov.cn/2018-10/11/c_137525663.htm
[連結5] 中國國家能源局,创造新纪录 迈向制高点——中国电网改革开放成长之路观察,http://www.nea.gov.cn/2018-11/15/c_137607931.htm

[1]三中全會,係指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的規定,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由中央委員會召集。選舉產生中央委員會,該屆中央委員會召開的第一次全體會議稱之為“中國共產黨第XX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簡稱“一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叫“二中全會”……以此類推,第三次全體會議即“三中全會"。三中全會主要任務是探討中國經濟發展之方向及策略,其中又以1978年所召開的三中全會為歷屆最具代表性的經濟改革會議。
[2]產業分類:第一產業,又稱初級產業,是指位處一件產品的生產鏈最低層的行業,這些行業在一件產品的生產鏈中擔任原料開採工作,是該產品自生產至供應市場的最早階段;第二產業,又稱中級產業,是指位處一件產品的生產鏈中層的行業,這些行業在一件產品的生產鏈中擔任原料加工的工作,是該產品自生產至供應市場的中間階段;第三產業,又稱高級產業,是指位處一件產品的生產鏈中最上層的行業,這些行業在一件產品的生產鏈中擔任物流、分銷、中介等服務性工作。第三級產業需要接觸產品的終端顧客,是該產品自生產至供應市場的最後階段。一些特殊的例子,例如教育、學術研究、科技研發、法律專業、醫療等行業便是教科書、教學工具、實驗工具、醫療工具這些操作性產品,和憲法、法律、科學理論這些概念性產品的第三級產業。由於概念性產品的生產過程很難釐定,因此概念性產品的相關行業有時會被另外歸類成第四產業。
[3]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透過利用國內與國外的資源,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及資源優化分配,在利用國內與國外的市場,提高國家經濟的國際化,培養與建構跨國公司。
[4]中央企業:中央企業簡稱央企,是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或其授權的財政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等機構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全民所有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有獨資企業(或國有獨資公司)和混合所有制的國有控股企業。廣義的中央企業包括三類:一是由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企業,從經濟作用上分為提供公共產品的,如軍工、電信;提供自然壟斷產品的,如石油;提供競爭性產品的,如一般工業、建築、貿易。二是由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管理的企業,屬於金融行業,如國有四大副部級保險公司(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太平保險、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和國有五大銀行(工行、建行、農行、中行、交行)及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三是由國務院其他部門或群眾團體管理的企業,如菸草(中國菸草總公司)、鐵路客貨運(中國鐵路總公司)、郵政(中國郵政集團)、港口、機場、廣播、電視、文化、出版等行業。中央企業主要特徵有三,一是資產財務關係在財政部單列;二是人事關係在人社部單列;三是經營上在國家計劃中單列(國務院可以直接向其行文)。截至20164月,符合上述定義的中央企業目前有138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