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能源參與式能源治理團隊最近在研析ICT還有什麼應用可以協助政府提供公眾資訊。
說到這裡大數據、開放資料當然都在口袋名單,不過政府提供公眾資訊好像還有分層次,包含本來就應該要公開的資訊(關於這個網路上有神人整理)、或是讓民眾更易了解政策的資訊。啥,後者是什麼,民眾不是生來就應該要知道政策是什麼嗎?或者說政策公布時的「規則」清楚,有「專責窗口」可以問到就好?
事情還真不是憨人想的那麼簡單,先來看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2001年提出的報告:「公民夥伴-政策制定過程提供資訊、公民諮詢和公民參與」(Citizens as Partners -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指引手冊(以下簡稱OECD指引)
在OECD指引中,指出當前各國公共行政的發展普遍有以下趨勢:
1. 公民社會在近年取得越來越多社會聲量,提出倡議和對政府執政的需求,對政策制定也有越來越高的影響力;然而同時面臨低投票率的問題,顯示公民對政府的信任感不足,並不參與在傳統的政治管道中,也促使政府必須思考和設計不同的管道和方法,來回應公民社會對政治的需求。
2. 越來越多政府主動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提供資訊、諮詢民眾意見並且設計公民參與的管道,然而關於此類政策溝通的成效和案例研究並不主流,執政者獲得的協助有限。
3. 隨著ICT產業蓬勃發展等科技進步,在強化政策溝通與公民參與的政府-公民關係亦有許多突破性的發展,有需要整理這些個案與可能性,供參採。
在此政策制定的過程,指涉從界定問題、發展政策、進行決策、執行和考核的整個過程,OECD指引認為一個完整強化政府與公民間關係的互動,要能夠達成以下的要求:
1. 政府需快速回應公眾對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可信度的要求。
政府政策制定相關提供的資料,包含新政策規劃、政策草案、執行進度、執行過程與成效等,提供公民正確且即時的知識資訊。
2. 政府需將民眾的期待與意見納入政策考量。
擴大政策制定的公民參與,政府可將民眾的期待與意見納入考量,更多角度的意見強化政策的完整性,而有更多團體的參與,也使政策未來執行時有更好的成效。
3. 政府應積極回應公眾對政府支持度低落的情況。
政府制定政策是為了服務公眾,面對投票率低落、公知與媒體對政府的不信任與社會整體對政策的疑慮(如民調報告),透過設計的公民參與程序,公民得以有具體的參與,並且直接驗證民主社會的發展是否符合期待,提升政府政策對民眾的信賴度。
OECD指引早發表於2001年,屆時對資訊科技這二十年爆炸性的發展難以想像,但當時ICT已有初期發展,並且已可提供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溝通良好的不同想像。OECD指引中所列的建議工具與應用(如下表),在當前早已非常普遍,而當時預期產生的政策溝通力道在現代也不足以回應公民參與更多的需求。
範疇/項目
|
資訊提供
|
公民諮詢與公民參與
|
工具
|
業務網站、單一入口網站、搜尋引擎、網站地圖、公共資訊站(Kiosk)、光碟片、隨身碟
|
電子意見信箱、電子信箱訂閱清單、線上論壇與訊息社群、線上即時問答(直播互動)、問卷調查
|
產出
|
政策草案和研究報告;官方文件與當前法制、預算等資訊;政策制定過程(如新聞稿、公聽會與公開會議資訊等);出版品
|
相關網頁連結、使用官方或是民間的線上論壇與線上即時問答、互動遊戲及情境模擬器、線上協作平台
|
可進一步開放空間
|
官方處理機制與業務窗口承辦人;開放資料結構與常見問答;服務窗口
|
資料數據蒐集與分析應用、將公民納入最初設計工具階段、精心設計協調與主持機制、經驗導向修正
|
ICT應用
|
既有資料重新整理應用、使用者註冊資料與檔案整理呈現;數位呈現政策制定過程與進度;使用者觀點導覽界面。
|
軟體應用(如數據取得、存放、分析和運算)、網站流量統計、使用者回饋、網站檢討研究
|
補充說明
|
未來發展潛力:增加多元媒體媒介(如影像、廣播、圖像、互動遊戲或小問答);即時互動問答系統;專屬整合網站或24小時電話語音服務。
|
發展限制:數位落差、使用者障礙限制、公民數位學習與使用能力、政府運維人力資源、科技應用能力、成本與財務限制、數位法律規定和可信度、隱私權和資安、基礎建設限制(如數位設備的能耗或通訊訊號的強弱)
|
跟阿Den來試想現在的情境:
政府:我們都已經做了!
民眾:徒有其表沒有其實,翻桌!
(有沒有很眼熟?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2001年千禧年剛過耶,後來資訊科技的發展,對比當年的指引真的是有種恍若隔世的感覺,真該給現在的諸位對資訊環境的適應能力拍拍手。
走到這邊,我們在尋找的問題好像已經進入另一個層次,簡單講就像是要一疊資料,和要一疊有懶人包的資料。(講懶人包好像洩漏阿Den的年紀了)
老闆最愛要求員工briefing了,員工最愛怨懟老闆自己不讀資料。這個百年職場內心話傳統在官-民之間也是常見的不得了。但是但是,政府不是人民老闆(頂多是外包商的老闆?咦)!人民才是呀!那政府和人民該誰聽誰的話,如果要辦一場政府與人民之間的年度大會,座位怎麼安排(崩潰)
好,這個政治思想的難題我們就先交給思想家去燒腦,在這團迷霧中,我們的社會接受了一件事情:至少有公開諮詢和公民參與吧。
現在政府越來越常諮詢公民意見,不管是於法規定要公開諮詢(但是回應石沉大海;或是回應的SOP就把大家都累倒了),還是基於執行目的,為了要讓政策更完善,更有執行能力(畢竟政策都是落實在民間的吧吧吧),所以在各個不同的階段導入公民參與(關於這個也有神人製作懶人包影片阿阿阿阿)。
阿Den的參與式能源治理團隊就在這邊努力,近代越來越多國家與地方政府能源政策採用參與式機制,議題從氣候衝擊、到核能立場,甚至是能源配比等相關政策均有記錄。所以我們有了下圖的努力框架:
為使公民理解議題進而提供意見,各方利害關係人普遍認同公民能源意識的提升非常重要,但儘管已有許多工具與方法,包含正規教育課程教材、實體講座、各類數位科技(如專屬議題網站數位規劃)和多媒體工具(如影像、互動遊戲等),以及國發會提供眾開講網路平台,提供民眾針對公共議題作網路討論。然而政府部門仍持續收到來自公民的需求,需要更易理解、更易操作的公民參與政策制定工具和資訊。能源政策涉及專有名詞與能源觀念對一般大眾而言有理解門檻(淚)。
其實有很多很多的人努力在開發政策工具(聽起來好專業),讓公民諮詢和公民參與更有效率,拉近對話的空間~像是兼有公民諮詢和公民參與實務的能源轉型白皮書三個階段,就導入了視覺化互動圖表,拉近各方利害關係人的溝通,並且提供一個單一入口,可供不同需求的使用者取得其所需要的足夠資訊。
視覺化圖表(Data Visualization)指稱運用視覺的方式呈現數據,使數據的閱讀門檻更低或觸及更廣,而不限於傳統趨勢圖或折線圖等圖像。視覺化圖表於近年廣泛被應用於各式網路文件、研究報告等,最大的推手是越來越多免費或易操作的軟體釋出流傳,網路上的教學文章也大幅降低學習者的學習限制,促使視覺化圖表成為政策溝通或公眾溝通的利器。
而視覺化互動圖表(Inforgraphic with Interactive Charts)除保留有視覺化圖表的特點與優點外,圖表具有互動機制,使用者可點選特定資料列或圖表內項目,資料將同時切換顯示,給予使用者更高的操作主動性,使用者也不需囿於圖表設計者的既定框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在圖表內,取得更符合需求的資訊。
能源轉型白皮書(官網點這邊)以三階段:預備會議、共同協作、公民對話,產出20個重點推動方案以及具共識的整體能源轉型目標。總參與人次超過1500人,包含產官學研民和一般民眾投入整個過程中。其整體過程產生資料量超過350件,傳統上公民參與過程的透明度、資料公開公正等原則,操作上多半停留在將資料以開放可讀模式轉換上傳。然而對於一個新的公民參與模式、且公民參與過程討論許多新或社會一般並不常見的觀念或計畫,在過程內容多元展開、且快速與有機的推動下,不論是懶人包、影像或圖文傳播的製作與品質難以跟得上,資訊理解的落差亦造成公眾排斥或無法快速進入狀況而選擇忽略議題。
下面介紹各個階段的視覺化互動圖表,阿Den的玩法是,假想我是關心南部關心再生能源發展的產業,在三個階段跟我類似的意見有哪些?這些意見在政府的分類歸整怎麼跑動的?然後到底有沒有被處理!!
(一)第一階段(預備會議):106年7月~8月於北、中、南、東召開4場預備會議,合計共617人參與,提供605則意見。所蒐集意見經歸整,其中具創新性、重點推動及外界關切之項目,納入白皮書之重點方案(計畫),詳下圖。視覺化互動式圖表連結點我點我
資料來源:能源轉型白皮書
(二) 第二階段(共同協作):成立不同領域之5大工作小組(包括能源治理、節能、電力、新及再生能源與綠能科技產業),導入產、官、學、研與民間能量,於106年10月~107年2月間共召開31場會議,完成20項重點推動與外界關切之方案(計畫)及白皮書初稿,詳下圖。視覺化互動式圖表連結點我點我
資料來源:能源轉型白皮書
(三) 第三階段(公民對話):針對白皮書初稿依不同對象規畫適切之徵詢方式,包括學研團體書面意見徵求、辦理社會團體與產業團體會議及一般民眾的公民面對面會議。在此階段提供兩個視覺化互動圖表,第一張圖為意見徵求期間便利使用者了解重點推動方案與前階段討論成果;第二張圖為意見徵求階段結束後,便利工作小組委員以及大眾了解意見徵求的過程與成果。視覺化互動式圖表連結點我點我
資料來源:能源轉型白皮書
(四) 能源轉型白皮書資料清單與重點方案最新進度:網羅所有公開資訊,分類不同資料類別與資料產出會議場域,相當於提供使用者白皮書撰擬過程索引,剛進入議題的使用者可較快速了解整體資料與進展狀態,而深度使用者可作為索引閱覽與抽取所需特定資訊。詳下圖。視覺化互動式圖表連結點我點我
資料來源:能源轉型白皮書
好了,該回來囉,點來點去玩完了,還跟阿Den在一起嗎?哈哈
其實玩的過程中,各位讀者這麼聰明,大概也有發現有些先天限制,例如公民要開始互動之間,要先彼此認識(羞),就是互動式圖表要先認識是誰會使用,才能提供更佳的體驗,而公民要先認識能源轉型白皮書,和它獨創的三階段公民參與程序。此外,還要知道原來有產官學研民和北中南東和五個工作小組在能源領域裡呢!(覺得有夠多前題阿)
所以,例如歐盟的D-CENT計畫就嘗試從更大數據的應用端,來努力設計規劃更低門檻,而且更有品質的公民諮詢和公民參與。
D-CENT計畫全名為「分散式公民參與科技技術」(Dencentralised Citizens ENgagement Technologies),由歐盟社群研究及發展資訊服務中心(Communi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CORDIS)「促進永續與社會創新公眾意識平台類別」(Collective Awareness Platforms for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Innovation)自2013年10月至2016年5月共贊助264萬歐元。其創新基礎是利用網路(Internet)協助社群分享資訊以及連結社會主要變動,促成直接民主和經濟賦權,發展潛力為導向分散式的轉譯每天的民主決策,使公民可更直接的參與政策制定,決定其未來。並且使用區塊鍊技術開發數位化社會參與貨幣,以此衡量政治信任度等過去只能以質性方式了解的公眾參與成效。
D-CENT基本運作機制並不複雜,如下圖,D-CENT是一個綜合入口網站平台,內含許多不同功能與政策資訊,在歐盟依據不同國家公民文化有不同的應用程式,基本功能包含有即時資訊提供、共同協作與提案、附議議案及投票,並且有使用者獎勵機制,鼓勵民眾持續使用,創造成就感。
資料來源:D-CENT,本文翻譯
D-CENT在芬蘭、冰島以及西班牙都有先導計畫,提供不同的工具,並且跟當地民間團體合作。西班牙主要工具是投票系統,冰島主要使用的工具是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而芬蘭除了群眾外包以外,使用公民諮詢的工具,在政策制訂中更進一步連結政府和民眾的互動與對話。D-CENT計畫所使用之軟體程式碼均有免費開放使用,鼓勵更元的應用。
最後,阿Den認真來小結一下…
相較於政府由上而下的公民參與政策制定工具設計,近年在台灣開始有越來越多人討論公民科技(Civic Technology)一詞,簡而言之公民科技亦是數位化時代的產物,由於資訊量與技術快速發展,處理資料的能力門檻已由專業技術者降到一般大眾也可學習與應用,而這類資訊處理分析能力得以促使更多公民參與在政府和公共事務,強化利害關係人的溝通,並且對改善政府施政績效與監督政府有具體成效。公民科技的起源是由下而上的過程,如早期在2010年啟動的美國非政府組織Code for American的計畫,結合大數據以及各種平台、軟體等應用,促使與政府既有業務有關的政策得以達到更完整的公眾服務。
上述方式與阿Den所欲探索由上而下的提升公民能源意識取徑不同,我們聚焦在公民參與機制建立後或運作時,得以促進更廣泛的公民願意主動參與。從視覺化互動圖表或歐盟D-CENT的開發與應用經驗,提升公民能源意識以協助公民進行政策制訂參與仍有極大的空間,而此類工具的使用對於落實參與式治理的民主精神有其重要,對參與式治理成效的評估扮演關鍵的角色。
阿Den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1]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公民夥伴-政策制定過程提供資訊、公民諮詢和公民參與」(Citizens as Partners - OECD handbook on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making)指引,2011
[2] 能源轉型白皮書官網,http://energywhitepaper.tw/
[3] D-CENT toolbox. https://dcentproject.eu/wp-content/uploads/2016/06/D-Cent-toolsbox-final-spreads-1.pdf
[4] Pilot Implementation of Open Social Web for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2014/11/30. https://dcentproject.eu/wp-content/uploads/2015/05/D5.1-Pilot-Implementation-of-Open-Social-Web-for-Participatory-Democracy.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